台灣網路青年論壇專欄

用維基百科來探討網路資訊的應用

戴君穎
國立臺北大學
不動產與城鄉環境

 

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一年級。2013-14年扶輪社德國柏林交換學生。

參加辯論比賽時,正反兩方互相交鋒,彼此都要為自身立場提出最有利的說詞。辯士們講的每一句話都需要靠資料佐證,此時資料的選取就格外重要。有參加過比賽的人都知道,維基百科的資料是不能完全適合在場上使用的,因為人人都能編輯其內容,導致如果完全引用維基百科的資料除具有爭議性外大,也因缺乏使用者實際確認資料的過程,而致使誤引謬述再度漫延。

2007年3月,香港明報報導一件維基百科的醜聞:有位自稱「Essjay」的少年假扮擁有雙博士學位的宗教教授,是教會法典專家,擁有終身教職。他並沒有提出任何學歷證明、就職證明,就當上維基百科最活躍的編輯人之一。他後來被踢爆說沒有博士學位,也不是教授,就只是個大學未畢業的少年,引發外界質疑維基百科內容的可靠性。

中國社會科學網也曾報過相似報導:有醫療器材公司的員工嘗試把「椎體後凸成形術」的療效由「仍有爭議」修改為「經充分研究並記載」。他知道絕大多數的客戶都會上網搜尋資料,當他們看到維基上面的資訊顯示此手術有保障時,大多都會相信。維基百科發現有人刻意造假、散播無從考證的資訊時,立刻查封了八百多個帳戶,卻仍無法阻擋有償編輯的行為。

當我們用搜尋引擎找資料時,往往第一個跳出來的資訊就是維基百科,輕鬆快速,裡面就是我們想要知道的內容,絲毫不用慢慢點開一個個網址仔細搜尋,這也是為什麼學生打報告時常用維基百科來交差。如果你要做一個有關於國共內戰的報告時,你會第一個查詢甚麼?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是「國共內戰+維基百科」,原因不外乎就是省時省力,維基百科把我們想知道關於國共內戰的資料都放上去了,剩下的只是把文字複製在word檔裡。

許多老師都一再勸導學生在網路上搜尋資料時,一定要仔細判斷其正確度。維基百科是一個任何人都能上去編輯、修改的免費百科全書,它可能會有錯誤或是有心誤導大眾的資訊。它保證知識流通的自由度,也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參與資訊編輯。知識不再侷限在有形體之中,它可以傳播的更遠更快速。然而使用者也得謹慎思考,要如何使用網路資源才能確保查到的資訊是正確的?

搜尋引擎例如Google、百度等也僅是將網路資訊提供給用戶,這些資訊、著作都沒有經過任何查證與校對,程度良莠不齊。搜尋引擎也無法擔保它提供的內容一定是準確的,因此懷抱著懷疑的態度面對網路資訊有其必要性。當然,維基百科有公開編輯過程的紀錄,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是誰編輯了條目,又修改了甚麼內容。因此,不管是使用維基百科或是任何網路資訊的引用,都必須查明審慎使用才是最佳辦法。

引注資料:
香港明報:青年扮博士改內容 維基爆醜聞http://web.archive.org/web/20070308101429/hk.news.yahoo.com/070306/12/235k6.html
中國社會科學網:“水军”渗透编辑队伍 维基百科可信度打折扣
http://conf.cssn.cn/gj/gj_gjzl/gj_ggzl/201605/t20160505_2997362.shtml

文章刊載內容或觀點不代表本中心立場

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,100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9號4樓之2
TEL:886-2-23411313,FAX:886-2-2396-8832,版權聲明,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